华体育app官网登录入口 \ 资讯列表 \ 大寨延伸培训心得体会
3266 2017-7-27 21:17:32

323-24日,省委党校组织“中青61期”学员到大寨进行延伸培训。到了大寨,负责培训的老师把我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别由导游带队,沿着周总理当年走过的痕迹,重温历史,把我们引向虎头山。

随着一步一步爬上虎头山,美丽的大寨村慢慢地展现在了我们的脚下,驻足俯瞰,当年修建的“火车皮”窑洞更加清晰,曾经“七梁八沟一面坡”现已的变成绿荫连片,树立在村中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漂亮楼房。它们就象一座座丰碑,向来参观学习的人们,诉说着大寨人民当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甘于奉献,顾全大局的家国情怀。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党倡导并实践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初,在一穷二白严酷形势面前,大寨村就是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53年,大寨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向穷山恶水宣战,制定出十年造地规划。他们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十年的功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缴国家20多万斤余粮。特别是1963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稀里哗啦狂泻了77夜。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坝,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下。全村的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洪水还毁掉了村民们的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但他们自力更生战胜洪灾,实现了三不少:大灾之年卖给国家粮食不少,社员口粮不少,集体积累不少,做到了三不要: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推进,大寨人追求理想的开拓精神、永不言败的苦干精神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竭精神动力。

在虎头山上,沿山势步步登高,经过4层台地,登上228级青石台级,陈永贵墓便位于此,两旁松柏亭亭玉立。陈永贵同志实现了“死后就埋在虎头山上,好亲眼看看大寨变化”的生前遗愿。他是一位从农民到农民的副总理,世界上唯一不拿工资的政府副总理。他从虎头走进中南海,从一个农民到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却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他的人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给自己订下了三分之一时间到大寨、三分之一时间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上个世纪60年代,他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寨精神。从走出虎头山到魂归大寨,完成了从农民到农民的传奇。他不识字,却写了“搬山填沟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打铁还得自身硬,革命先革自己命”、“成绩不说没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心中没有大目标,一根稻草压弯腰,心中有了大目标,千斤重担也敢挑。”。这些朴实简单的语言,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实践中的智慧,在目前的党员教育活动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他思想领先、敢于担当,与时俱进、创新开拓的精神,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共产党人作风。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弘扬大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弘扬大寨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弘扬大寨精神,应对四个危险、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弘扬大寨精神。大寨精神,使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中青61   杨翠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