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大同市市长武宏文
加大科技治污力度,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大同市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刚刚过去的2017年,大同市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04天,是全省唯一突破300天的城市。“大同蓝”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从“煤都黑”到“大同蓝”,大同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道路。面对燃煤污染,大同大力改变以煤为主的燃料结构,通过“煤改电”“煤改气”“煤改醇”,大大改善了空气质量。仅2017年,大同市完成“煤改气”“煤改电”和集中供热5万多户,排查“散乱污”企业617家,取缔610家。对电厂、水泥建材行业等,加大超低排放改造力度。
向上要蓝天的同时,大同也向下要绿色,发出“守护大同蓝,再造大同绿”的动员令,增加投入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恢复植被和森林。目前大同市已建成30万亩以上规模的连片绿化工程2处,10万亩以上的工程8处,10万亩以下1万亩以上的工程56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建设的第一前提。建议加大科技治污力度,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跨省域的联防联治。守护绿水青山,共享绿色福祉。
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法治先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
建设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这一崭新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背景之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系列的理念和制度支撑。
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地方法规,但还缺少一部统领性、专门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为了更好地协调统筹,指导实践,有必要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法,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些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制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参考。例如,《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颁布以来,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较好地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制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应与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相结合。确立其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基本法律,为切实构建完整、协调、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奠定坚实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法律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吕梁市市长王立伟
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
吕梁市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面临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双重压力。习总书记的“两山论”,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更强,实践起来更有成效,老百姓的获得感也更强。
防治污染是建设美丽吕梁的重要任务之一。去年以来,吕梁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市、县、乡、村、企”五级联动,“建、转、提、停、罚”综合施策,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投资近100亿元推进50项年度重点环保工程,以超常举措、超常投入,推动环保达到新的高度。今年,我们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有力,投入上坚决保证,确保吕梁市的大气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在防治污染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围绕荒山增绿、群众增收两条主线,创新了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等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投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综合增收等生态脱贫“五大项目”,为贫困地区群众创造了一条农民增收、大地增绿的新路子。今年要继续推进规模化和合作化造林,提出“三个100”,即退耕还林100万亩、荒山造林1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00万亩,组织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到植树造林行列中来,使吕梁绿起来、老百姓富起来。本报记者 杨文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