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就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两会上,我省代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脱贫攻坚热烈发言。大家表示,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同时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治安等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近10个月来,我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晓东说,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攻坚克难,民生保障得到全面提升,破解深度贫困难题取得积极成效,脱贫攻坚再战再胜,各项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忻州和吕梁是我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为集中、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两市精准发力,以超常举措攻克深度贫困。朱晓东说,忻州市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林业生态治理项目、森林生态保护项目、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特色林产业项目等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增绿和脱贫增收“两场硬仗”;大力推进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在去年整村搬迁132个村的基础上,今年再确定整村搬迁432个村。2017年忻州市脱贫攻坚实现了再战再胜,又有640个村出列、13.15万人脱贫,继续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全国人大代表、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立伟说,去年以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重点打响了具有吕梁特色的生态脱贫、护工护理培训和光伏扶贫“三张品牌”,坚决啃下易地扶贫搬迁“硬骨头”,445个贫困村退出、14.8万贫困人口脱贫,生态脱贫、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一批重点工作进入全省、全国第一方阵。
坚决落实脱贫攻坚举措,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硬仗。朱晓东说,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走好具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之路,努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着眼到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完胜,聚焦深度贫困,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贫困地区和脱贫人口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一天,吕梁召开了全市脱贫攻坚大会。王立伟说,我们以实际行动吹响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市县财政增收部分的50%用于攻克深度贫困,确保今年全市354个贫困村退出、12.56万贫困人口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支出型”贫困问题,我省坚持“政策兜底”给予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雅丽说,现在医保保障到位、即时结算,而且去年我省开始实施“三保险、三救助”医保帮扶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住院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90%以上,目前我省有34.9万贫困群众获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12项民生实事,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治安等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山西代表团的代表们说,我省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过去一年老百姓收获满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社保是民生之基。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代表说,大病医保待遇已持续提升,我省患者报销范围从9种疾病到12种再到24种。今年,我省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我省还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障将全面实现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正稳稳地托底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矿机电工区机电队技术员姚武江说,去年我省农村7.4万贫困劳动力通过免费培训开阔视野、提升技能,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今年我省拓展培训范围,包括企业在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在内的100万人将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我省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占总支出的80%,这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国人大代表、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社区民警杨蓉说,现在国家和省里的惠民基金、大病救助、低保、廉租房、特困户救助等多项保障救助政策在社区落地,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老百姓很满意。
清洁供暖、垃圾分类、养老服务、食品安全……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第二道路排水养护管理所水道三组组长王润梅代表说,总书记关心的民生小事、民生实事,一件接一件在山西不断推进,老百姓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温暖。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代表们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民生实事,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能看到更多变化、感受到更多实惠。本报记者 高建华本报北京3月14日电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