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太原市每天的生活垃圾不到3000吨;到2017年,已经达到5300多吨,几乎翻了一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太原市连续3年把垃圾分类治理纳入立法项目——2016年出台了《太原市餐厨废弃物管理条例》,于去年5月1日施行;2017年制定了《太原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于今年5月1日施行;4月26日,市人大对《太原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进行了审议。
源头把控
——细化生活垃圾分类,与废品回收相结合,多种方式同步实施
5月3日,记者来到省城丽华苑小区,两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箱体上分别写着金属、纸类、塑料等字样,以及会员注册流程、商品购买流程、查询储值记录流程等内容。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落户该小区以前,居民张女士总是把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直接扔进垃圾桶。如今,她把能回收的垃圾,按类别投放进不同的回收箱。“这种垃圾分类模式能提高居民环保意识,还能获得积分兑换商品。”张女士高兴地说。垃圾分类维运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丽华苑小区居民的投放参与率达到50%左右。
为了推进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小店区、晋源区和万柏林区都运用了“互联网 ”模式,引进专业公司操作,设置了十几处智能分类回收箱,通过投废品、扫微码、计积分、兑饮料、换奖品等措施,鼓励居民“分类投放”。
此外,环卫部门还主动与商务部门、供销社对接,将垃圾分类与废品回收相结合,实施“两网融合”,鼓励居民和环卫工人将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分拣出来,售卖给废品收购站,进入废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体系。
据太原市商务部门统计,全市现有废品回收站800个,年回收废旧纸张、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玻璃等各类可回收物30万吨,占到全市生活垃圾总废弃量的14%。
终端处置
——初步建立专项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确保分类落到实处
“实施垃圾分类,核心在分类处理。如果只强调源头分类投放,没有相配套的终端处理设施,最终还是会混在一起,达不到分类效果。”太原市环卫局副局长时中瑛说。
为探寻符合自身的垃圾分类之路,太原市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治理的思路,初步建立了垃圾的专项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
对一般生活垃圾的处理,同舟焚烧发电厂日焚烧处理1300吨,侯村卫生填埋场日卫生填埋3500吨。实行分类收集,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综合利用资源。目前,同舟焚烧发电厂年焚烧发电量达1.1亿千瓦时;侯村卫生填埋场建设了填埋气回收加工系统,年产天然气1千万立方米。
对餐厨垃圾的处理,由太原天润生物能源公司负责,实行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运行,一期工程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于去年6月投运。目前,项目单位已与餐饮单位、旅游饭店、学校食堂、医院食堂、单位食堂对接,累计处理餐厨垃圾4.3万吨,日均200吨,达到设计能力。
对废旧衣物的处理,协调4家社会单位,在街巷、小区设置旧衣回收箱5000个,日均回收20吨,加工为工业棉、无纺布等,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对大件垃圾的处理,由各区环卫队到居民小区、街巷楼院定期收运,集中到11处拆解站进行人工拆解、归类堆放、分别处置。万柏林区将可利用的木材加工为桌子、凳子等,作为公益品向福利院、学校、周边居民免费发放,实现了废物利用。目前,全市日均收处大件垃圾80吨。
对装修垃圾的处理,除新开发小区和临街门店装修,由物业公司和单位雇用专业渣土运输车辆处置外,各区环卫部门义务收集,运往渣土消纳场规范处置,日均收处115吨。
此外,太原市还在全市机关、学校、超市、小区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1400个,实行预约收集和定期收集相结合,用水泥箱固化存储。
持续推进
——加快处理设施建设,75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158个居民小区全面推开
4月28日,太原市环卫局举行了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太原广播电视台小桔灯爱心联盟代表1000家小桔灯爱心接力站发出联合倡议: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垃圾分类,扮靓城市家园。
垃圾分类涉及方方面面,初步统计,太原市需要在1.729万个各类机构单位和3439个居民小区展开,涉及面广,需要全市上下形成联动机制。
今年,太原市将在所有党政机关中率先施行。年内还要建成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单位和小区,其中包括75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158个居民小区。
推进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太原市于前两年启动了循环经济环卫产业示范基地,占地1398亩,目前已建成日均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推进,将于近日调试运行,达产后日均处理500吨。同时,加快30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目前主体框架正按计划正常施工,力争年底第一台焚烧炉运行。加快污泥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污泥处理能力为700吨/日,污水处理能力为3000吨/日,目前主体框架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6月底试运行。
此外,阳曲县还将建设日均18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将现在的同舟焚烧发电厂升级改造为1500吨,这些项目将在2—3年内陆续建成。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2020年底前,太原市将基本建立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制图 刘铁军 本报记者 丁园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