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集团是国内唯一同时生产火车轮和轴的生产基地。 本报通讯员摄
▲自动化车轮锻造生产线。
▲轨道交通产品试验。
亮点数据 制图刘铁军
一年来,太重轨道交通公司不断推进转型发展、开拓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有了很大突破,迈出了轨道交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步伐。图为繁忙的产品发运现场。本报记者李兆民摄影报道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
要支持企业创新产业组织形态,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
用好我国交通发展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创出更大的天地。
——习近平
从整装一新的齿轮箱车间到万里之遥的欧洲市场,从笔尖钢供应到世界最大的整体不锈钢金属屋面工程……发展汇聚着创新的力量,成就凝聚着奋斗的心血。
去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期间,进厂房,话发展,他牵挂着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关怀着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质量怎样,产量多少,技术如何,有没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凸显作用?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予企业发展以磅礴力量。一批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特色新产品正在发力,成为太钢抢占市场制高点的突破口;“高铁名片”“质量之光”“创新标杆”等一系列荣誉记录下太重自主创新、转型发展的铿锵步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已成为全省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时隔一年,我们深情回望,殷殷嘱托,铭记在心。只要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杆全面提升,用好“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就能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上创出更大的天地。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国际化发展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整装一新的厂房内,轨道交通齿轮箱车间完成搬迁入园工作,新开发的适用于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高铁牵引齿轮箱样机,正在进行生产制造。
万里之遥的英国,太重高端客车轮首探欧洲市场,在城际列车上磨合运转,全球轮轴市场的供应格局正被太重逐渐改变。
繁忙的京津线上,一列列“复兴号”高速动车呼啸而过,太重生产的350k/h中国标准动车组轮轴应用其上,带着四面八方的乘客向远方奔驰。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太重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时寄予企业殷殷期许。一年来,牢记嘱托,再接再厉,转型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高铁名片”“质量之光”“创新标杆”……转型发展、自主创新带来的收获与6月的阳光相辉映,绽出灼灼光华,交出满意答卷,惊艳着世界。
6月20日,在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车轮二厂的车间,公司经理闫耀洲向记者介绍了技术最先进、生产效率最高的高铁车轮生产线,他说:“在高度垄断的高铁核心技术领域,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上创出一条自己的路。”
自去年6月以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目标,持续强化创新能力建设,转型发展迎来全新局面,公司工作呈现出转型升级初见成果、国际化取得新进展、品牌价值逐步提升这3大良好态势。
“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公司大力推进以提升科技创新效果和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太重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申昌宏表示,整个集团以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为标杆,加大了产品的智能化、信息化开发投入,强化先进设计手段应用,产品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去年6月以来,太重集团钢轮月产量突破4万片,创造了历史新高;万吨压机项目按照“补短板”要求,明确了钢轮钢锭重大项目,年产量突破6万吨;天津滨海基地完善了码头的内外贸资质,吞吐量突破200万吨;液压园区精密铸造线以液压铸件和汽车铸件为主要产品,月产量突破了一千吨。
企业的发展与全省创新环境的提升息息相关。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7年,全省技术改造专项安排项目为190个,带动完成技改投资617.2亿元,增长14.9%,今年一季度技改投资进一步增长32%。
本报记者冷雪
一腔心血为了你
6月10日,太重铁路工业园齿轮箱新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车间南面的大片区域刷上了油漆,用帷布遮挡着;车间北侧,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吊装设备,小型搬运机械进进出出,忙而有序。这是太重轨道交通关键件研发制造基地的完善升级项目,齿轮箱生产线迁址入园和生产流程再造,意味着太重高铁关键件生产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齿轮箱厂设备科科长韩勇在现场指挥设备吊装,他介绍说,厂房内安装有30多台大型设备,全部为高精尖设备,对精度要求非常高,一点磕碰和震动对设备都有影响。“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克服困难按既定节点计划推进。”
今年4月,齿轮箱项目启动搬迁,因为装配线任务饱和,工人们抢工期加班加点生产,搬迁的工作人员为了尽量不影响生产,挤时间提前打包设备。
“这里面有机加工设备和一条热处理生产线,很多设备都是超高超重的,原来的厂房大门比设备低,行车起吊能力比设备也少了15吨,我们拆了大门,把吊车开进去才把设备运出来。”韩勇指着厂房里的设备,向记者还原当时的场景。“有一次搬迁,从早晨8点开始拆设备,一直到晚上才到达新厂区。厂房那时还没有照明,我们把几辆小轿车开过来打开大灯照着,用上搬运‘小坦克’,多方协调配合,一直到了凌晨,将设备安装到位,10多名工作人员才松了口气。”
“生产流程再造,是技改升级的重要内容,调整之后所有设备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流程更通畅,生产管理更高效。”在和记者交谈的时候,韩勇密切关注着厂房内的动静,在新厂房投入生产之前,他们所有工作人员一刻也不会松懈。
为齿轮箱生产忙碌的还有另外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在宽阔的厂房,而在面积不大的实验室里。牵引齿轮箱是轨道车辆中的关键部件,高铁齿轮箱技术门槛高,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厂商技术垄断。“我们的研发是从2010年开始的,当时手头可以参考的资料只有齿轮箱的维护手册和用户手册,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国产化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谈起研发,齿轮箱研究所所长朱万刚非常感慨。“一开始连实验设备也没有,根据工况分析、重载分析我们先设计了试验台,再进行实验,实验标准是高于行业标准的。”
中国高铁发展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重载、大功率是中国高铁的特点,工况比较复杂,对齿轮箱的要求特别高。“传动结构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对传动部件的使用条件很苛刻。”朱万刚博士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像希腊神话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发明时盯着火一样”,他说:“耐久性试验持续168个小时,研发人员不间断地盯着屏幕,观察温度、噪声、震动这些数据,一旦发现数据不对,马上开始排查问题。我们做了类似大量的实验,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针对高铁、城轨、地铁和铁路工程车辆,太重做出了多个样机,正在进行行驶试验。”
目前,太重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在技术上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设计制造了多个速度等级牵引组齿轮箱,实现订货千余台,新开发的适用于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高铁牵引齿轮箱样机,正在进行生产制造。
通过加快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步伐,太重集团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制造带动产品向高端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在机车轮、动车轮轴、重载轮轴、齿轮箱、轮对集成领域树立了新的品牌。
本报记者冷雪
记者手记
采访韩勇的时候,正赶上工期的关键时节,找他商量工作的人络绎不绝。韩勇接着电话,擦着汗,指挥着其他工作人员干活儿,还给记者认真地讲解迁址入园的事情。
记者一边为打扰到大家的工作感到抱歉,一边又忍不住想多看看他们的工作现场,不过最后采访还是在韩勇“还需要讲点什么”的问话中赶紧结束了。
在太重人身上,记者深切感受到时间和效率的真正涵义;对于他们的工作状态,记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感。正是这样自律、高
效、奋进的群体,肩负着山西大型国企转型发展的重任,担负起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的重任。太重集团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家说
太重集团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任学艺
嘱托即是方向,嘱托即是力量,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巨大鼓舞下,公司党委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牢记嘱托、再接再厉,重点在园区智能化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及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齿轮箱智能化改造搬迁工作圆满完成、自主化350km标准动车组轮轴批量进入市场、德国db轮对认证资质成功取得、海外市场经销和服务网络本土化布局扎实推进以及企业国际化进程稳步向前。
太重集团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齿轮箱研究所所长 朱万刚
在过去的一年中,太重作为山西铁路装备的重要制造基地,在轨道交通齿轮箱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研发期间,我们通过反复试验积累数据、验证结果;在车辆段长期跟踪,掌握了产品服役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通过不断的摸索、试验研究,终于解决了高转速、大速比齿轮箱的发热、渗漏油等技术难题,时速120公里以上的市域车辆齿轮箱首次实现批量订货,填补了省内在该产品领域的空白;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齿轮箱取得技术突破,使关键技术指标温度、振动、噪声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太重集团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轮轴厂职工 刘洪斌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将“再接再厉”的嘱托应用到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上,轮轴厂流程再造项目就是重要举措之一,我有幸成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这个项目的定位是整个压装生产线要实现从轮、轴上线至压装完成全线自动化、实时动态模拟、全过程物流跟踪,这样的智能化生产线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实现。生产线建成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将大大降低,产品质量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