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山西省科技厅日前向社会发布了《鼓励重大项目国际国内招投标实施办法》。我省将利用政府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活动,通过国际国内招标,征集科学先进的改造与建设方案,引进一流先进设备、优秀人才与先进管理经验,增强我省科研可持续竞争实力。
【剖析】
激发科研创新力
程淑兰(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科研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省市科学技术整体实力及其发展能动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水平强不强、科技创新动力足不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省市的综合发展能力、素质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科研可持续竞争力,是山西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越是开放程度高、重视科研创新能力的地区,其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能力水平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要强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让他们既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的获得感。”科技创新是撬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杠杆支点、动力源,从科技创新突围是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必然路径。
激发科研创新能力,不但要有好的政策,更关键的是政策落地。科研创新管理政策制定再好,如果不接地气、不落地都等于零;政策落地越好,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才能越强。
近一年来,山西关于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科研管理等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新举措。如:下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编制结构管理权;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支持国有企业以股权出售等方式激励人才等等,最大限度地对科研人员进行了“松绑”和“激励”。
如此好的激励措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理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畅通渠道,明确“红线”,在指导性政策的基础上配套可操作的政策和实施细则,积极落实政策实施的财政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要担当作为、大胆尝试,不囿于以往经验的束缚,积极向先进省市、科研院所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切实为加快山西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振兴崛起输送智力动能。
提高成果转化率
王樟(晋中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鼓励重大项目国际国内招投标实施办法》《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剑指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切实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我省也相继出台过一些政策,但是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原因何在?概而言之,过去十余年的煤炭行业黄金期,抑制了我们推动地方发展转型、推进科研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煤炭行业黄金期的终结,意味着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的高低成为转型发展能否成功、能够取得多大进展的关键因素。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在1996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于2015年进行修订。2016年,国家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具体到我省,从2017年3月2日发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到2017年12月28日山西省科技厅印发的《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试行)》,这些文件为如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进行了规范、提出了措施。可以说,在政策制定方面,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做的是很完善了。
在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应当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作为主线,有能力、有责任将企业、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机串联。否则,单靠企业、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任何一方力量,都很难建立起这一创新体系。在这一点上,辽宁省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辽宁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目前该省共成立53个校企联盟,涉及林业、农业、医学、学前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展开定制式科研、有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坚信,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伴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山西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必然提高,为我省的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