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地处中原腹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孕育出华夏文明的古老土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谱写出一曲中原逐鹿、竞相崛起的壮丽华章。
填平“塌陷” 中部六省分头突围多极崛起
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连北,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然而,一段时期,中部发展质量比不上东部,发展速度又不如西部,一度陷入“中部塌陷”的焦灼之中。
“‘塌陷’不是经济塌了锅,而是自身优势难以展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发展高地逐渐形成,后发省份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战略谋划。
2016年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印发。中部定位从过去偏重传统产业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等“三基地、一枢纽”,提升为先进制造业中心、新型城镇化重点区等“一中心、四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六省分头突围、多极崛起的路径更加清晰:湖北打造重要“战略支点”,河南发挥“支撑作用”,安徽成为“创新极”,湖南提出“开放崛起”,红色江西绿色崛起,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加速“蜕变” 中部崛起站上历史新起点
“分头突围态势下,中部和过去明显不一样了。”长期参与编撰《中部蓝皮书》的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说。
环顾广袤中部,过去一提产业结构,六省都离不开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在国家战略牵引下,六省过剩产能加快出清,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
素来不显山露水的安徽,已拥有6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进入全国前十。
在中国大粮仓河南,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200亿斤左右,不仅养活了一亿人,每年还调出400亿斤原粮和加工品。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河南往前一步,要把食品摆上“百姓餐桌”。
“点亮全国一半的灯,烧热华北一半的炕。”坐惯了“煤老大”位置的山西,近年来主动“让位”,不在产量上做文章,转攻“煤科技”,“傻大黑粗”的煤炭产业正在“脱胎换骨”。
从更高视角俯视,从北到南,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一个个城市群就像一条项链上闪亮的宝石,串起六省崛起之势,划出一条条优美的上扬曲线。
抢抓机遇 倾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东部沿海、西部沿边地区再次迎来战略机遇。既不沿海,又不沿边的中部六省怎么办?
这一次,中部省份不再踟蹰。
2013年7月18日,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中东部地区货物的首趟中欧班列(郑州)开行。四年多来,中欧班列(郑州)国内集货半径超过1500公里,国外货源范围覆盖24个国家的121个城市。
2014年7月,湖北阳逻港开通武汉至东盟4国试验航线,打通了中部地区通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中部地区货物进出口泰国和越南分别缩短6天和4天。
湖南将开放的目光瞄向蓝天。今年5月,长沙获批为全国第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紧接着,依机场而建的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目前已实现进出口1亿美元,明年有望突破30亿美元。
铁路、水运、航空大通道打通后,内陆中部变身开放前沿。
去年9月,位于赣南革命老区的赣州港获批全国内陆第八个永久对外开放口岸。没有木材资源的赣州市南康家具产业,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一个“无中生有”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扬帆起航。
“未来,中部的科教优势、地域优势还将进一步释放,中部崛起不仅要填平洼地,还要隆起高地、创造高峰,这对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全国经济转型,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都将具有特殊意义。”欧阳康说。据新华社电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