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近40年的成功实践,已然证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开放也是内陆地区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山西发展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开放不足。当下,山西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已经成为实现追赶发展的关键。
那么,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我们究竟该从哪发力?
树立大视野是基础
——要有大开放的胸怀理念举措
对于开放这一战略思维的重大意义,从先哲到今贤都有过精彩的论述:
“大邦者下流。”在2500年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开放胸怀。
“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用这样一个形象的例子来阐述我国对外开放的理念主张。
“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明清五百年”。历史上,晋商开辟万里茶路,以开放的心态、浩渺的视野、坚韧的意志,积极走出去,寻找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然而,让今人汗颜的是,由于长时间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粗放式发展,导致现在一提到山西,很多人就想到“傻大黑粗”,贴上“闭塞”“落后”的标签。其缘由,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地处内陆的缘故,而更多的是指思维、理念上的“保守有余,开放不足”。
“山西发展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开放不足,必须大力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开放素质和开放能力。”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一语中的。为此,大会明确提出,要通过全省的共同努力,将山西打造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
“整体上转过身来,眼睛向外,登高望远,以开放的心态推进转型发展。”8月初,骆惠宁书记在大同调研时再次语重心长地强调,要用开放倒逼改革,坚持环保倒逼转型,要形成与开放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导向、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提升领导干部的开放本领,增强全社会的开放意识,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氛围、大格局。
对外开放持续发力,不断寻路破题。
一段时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开展了“山西品牌中华行”“山西品牌丝路行”,成功举办“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启动大会”“央企助力山西转型综改会议”“山西省大数据产业招商引资启动大会”“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备受国内外瞩目。而大同、吕梁、晋中、临汾、运城等地也结合各自区位特征、资源禀赋,纷纷拿出“压箱底绝活”,北上南下,广引智大招商。
然而就山西现状而言,要实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这一迫在眉睫、任务艰巨的目标,对全省领导干部来说,开放的各个关键要素——意识、素质和能力,显然尚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山西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大力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开放素质和开放能力。
构建大通道是支撑
——要有引资引技引智的好政策
人才的力量究竟能有多大?
仅仅依靠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岳光溪教授一个关键人才,就使得太原锅炉厂这个一度濒临倒闭的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技术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同类产品比其他厂家溢价10%左右。
同样依托岳光溪院士团队,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则研发出领跑世界煤气化领域的晋华炉,逐步从一个地方小厂成长为中国化工装备制造行业前5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话语权的行业领军企业。
纵向比,通过关键人才的引进,提升、甚至带动一个企业、行业、产业发展这样的例子,目前在我省也已不在少数,但横向比较差距依然明显。
以中部“邻居”湖北为例,仅其省会武汉市的经济体量就接近整个山西省,武汉光纤光缆产业集群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是继汽车之后第二个千亿产业。其背后发展逻辑,就是湖北、武汉强有力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一系列好政策在做强有力的支撑。
在骆惠宁书记在大同调研的同时,8月3日,一场以“山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
该课题组组长、经济学家、山西大学副校长杨军认为,保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是区域经济体保持良性发展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而要保证要素资源的正向流动,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好政策、措施打通一切不利于发展的“肠梗阻”,构建起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畅通无阻的大通道!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
在这一观点上,学界探索与政府的努力不谋而合。
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为节点,我省一系列“大手笔”不断刷新着外界对山西的认知: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之际,我省在京举办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启动大会,广邀天下英才。
目前,作为细化楼阳生省长“二类财政,一流人才投入政策”和“对表中央、对标一流、对接国际”精神的《山西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财政支持政策》业已出台。其中,今年我省拿出5亿元重奖高精尖人才,投入总量之大在我省尚属首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加快转型综改示范区和开发区建设、强力推进国企国资改革、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等一系列破除陈规陋习、沉疴积弊,致力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好政策、好措施不断出炉,其累积效应和政策红利正在逐步集聚、持续释放。
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如何把这一系列好政策用好用足。
搭建大平台是保障
——要有稳定公平的好营商环境
作为内陆省份,我省对外开放首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看“请进来”的程度。但让人遗憾的是,目前只有30个跨国公司在山西有57个投资项目,跨国公司在山西设立研发中心为零。
与此相伴的是,本土英才舍“晋”求远、“离家出走”、“孔雀东南飞”者,也是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要从营商环境上找问题。
曾几何时,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吃拿卡要”是家常便饭,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踢皮球现象也不鲜见……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说:“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细节。”
“区域经济竞争的背后,是制度和环境的竞争。”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卫虎林教授表示,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已经愈发明显。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山西,必须通过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搭建大平台、营造软实力、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扩大“朋友圈”,并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大分工中形成良性联动效应。
因此,对山西来说,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搭建一个让所有市场主体开放共享共赢的大平台就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而这也正是我们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基石。
5月21日,在2017年央企助力山西转型综改大会召开前夕,我省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会议,大会响亮地提出要通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对标一流,推动我省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向央企、向所有投资者、向所有市场主体展现了山西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雄心和信心。
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行无审批管理,部署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九大专项行动,出台史上最强招商引资“双子文件”……一场围绕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营商环境的自加压力、自我革命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市县政府、省直厅局都在细化分解任务,对标、对表跑步前进。
正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温刚参加央企助力山西转型综改大会时所言,山西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大家投资信心很足。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持之以恒,方可久久为功。
融入大战略是依托
——要有清晰的走出去目标路径
一度时期,山西“不东不西”的自嘲之语在坊间时有流传。本质上看,这是对我省发展定位不甚明晰的一种情绪化表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兄弟省市,抢抓机遇,百舸争流,竞放异彩。在改革开放即将40年的这个坐标节点上,面对“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这个命题和任务,从方法论上究竟该怎么办?
实际上,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骆惠宁书记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把山西经济纳入国际国内市场大循环。
不仅如此,山西还要形成东融南承西联北拓的开放格局,深度融合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对接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建设,加强与沿黄经济协作区、中原经济区的合作。
“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山西地处大陆腹地,背靠人口最密集经济圈,坐拥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先天优势认知不甚清晰。”杨军表示,面对“一带一路”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只有准确把握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产业梯次等特点,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战略之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东融南承西联北拓,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对接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已经时不我待地行动起来:
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提出,大同要紧扣乌大张,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雄安新区建设,瞄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会展服务、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力。
长治市强调要主动参与中原城市群建设,强化与中原经济区的对接联系,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
阳泉市则要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分工协作,打通山西至天津港的铁路煤炭绿色大通道。
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加快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努力做好申办自贸试验区工作等10项具体工作发力。
省旅发委要全力打造太行、黄河、长城三大旅游板块,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境外旅游客源市场,快速提升山西旅游的国际化程度。
省投促局将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瞄准欧美、日韩、港澳台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对接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
省属企业太钢、太重、潞安、晋煤、能投等也纷纷结合自身产品、技术优势主动出击,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谋求更大发展。
……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
山西必将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分工又一次昂首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格局中。
山西距离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有多远?
集结号已经吹响,目标就在前方!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