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来(右三)正在给村民讲油籽牡丹的用途。 本报记者摄
人物小档案
高金来男,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洛江沟村人,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当选为洛江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被评为“长治市劳动模范”“长治市当代乡贤”“山西省先进党支部书记”。
洛江沟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个英雄村。当时,全村总共200多名村民,支援前线一下就去了40名,牺牲了10多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江沟村也是响当当的模范村。16年前,为了支援煤炭开采,洛江沟村举村搬迁,煤矿也许诺要让老百姓住上新居。谁料事与愿违,煤矿钱没少花,群众也没受益,“上党第一村”没有建成,反倒成了老百姓口中的“上当第一村”,村情不稳,民心不聚。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一直坚持的就是开会,以“开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定期开好村党支部会、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但凡开会,头一件事便是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为群众办一两件好事容易,真正融入群众中却不容易。把经济搞上去是个根本问题,但如何团结群众是更大的问题。为什么开会?就是村民的事情要让村民知道,村里的事情要让党员和村民参与,村里每花一分钱都要让群众知道。我在群众大会上郑重承诺:凡是群众不知道的事我办了,凡是群众不知道的钱我花了,都可以视为贪腐行为。村里大事小事一律上会研究决策。头几年,还是有些群众不理解,从2012年开始,我在村里狠抓落实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每个月开 一次支委会,雷打不动,带着问题开会,解决问题散会。党小组会重点汇总村民反映的问题,然后提交支委会研究,再由党员大会决议。每周至少还要讲一堂党课。这样,党员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工作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积极性也更高了。
党员干部在干什么,村民们心里有了本“明白账”。透明度高了,矛盾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多了一层润滑剂,政令畅通,干群和谐。干部带头以身作则,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大小事务公开议定。要想把洛江沟的工作搞上去,必须把洛江沟村党支部变成一个战斗堡垒。平日里,我就走家串户与老党员交流沟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洛江沟村党支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三会一课’制度严格执行以来,为村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涉及采空区塌陷搬迁、吃水难、新农村建设、土地纠纷等方面。“三会一课”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成为“议事、公开、决策、解决难题”的平台。
群众和党员干部之间的“心墙”打通了,群众不仅看到了基层党员的新形象,而且党组织的作用得以发挥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
有了凝聚力,我就开始带领村民致富,这其实也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大事。经过与村“两委”考察研究,我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采煤沉陷区种“致富树”——油籽牡丹。当时,正赶上百县扶千村项目,洛江沟村集中连片建设了千亩油籽牡丹推广示范基地。
洛江沟村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纯收入仅有500元,改种油用牡丹之后,村民除每亩地能够拿到6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以选择在种植基地打工,每年可增收1万余元。所用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经营成本低,农户除土地流转费外,还有除草、整地劳动所得,日均收入每人达120元。可观的经济效益不仅让本村农民有了积极性,更吸引了平顺、潞城等地的农民前来打工就业。与此同时,前来看“牡丹”的游客还为洛江沟村的农家乐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目前,洛江沟村除少部分山地外,2500亩耕地已经全部实现了流转规模种植。在油用牡丹种植逐渐形成规模后,我算了笔账,油籽牡丹的出油率是20%,深加工成品油后,1亩地能够实现收入2万—3万元。
如今的洛江沟,2500亩油用牡丹已经有1500亩开花产籽。泄洪渠修起来,排除了山洪之患。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有花有树……“上访村”变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稼地变成了牡丹园,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均年收入超过了7000元。
口 述 高金来 整 理 本报记者 芦燕娟 本报通讯员 连 烽 栏目策划 方永利 左燕东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