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祥(左一)手把手给学员传授技艺。
王斌祥扮演的角色。
【写在前面的话】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我省大同地区观众所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它源于桑干河中游,曾活跃于大同、朔州及神池、五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深受观众喜爱。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至今已有6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国务院批准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同市申报的耍孩儿榜上有名。
耍孩儿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唱曲以正板和慢板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灵活多变。耍孩儿的唱腔与音乐伴奏十分和谐。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使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每一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表达、代表当地人内心自信的戏曲剧种。有着别具一格特色的大同耍孩儿,就是这样一种古老剧种。它被称作戏曲史的“活化石”,广受晋北地区老百姓的喜爱,亦日渐为专家学者所瞩目。
自幼喜爱演唱耍孩儿的王斌祥,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雁北耍孩儿”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他对耍孩儿一往情深,常常戏称自己是个“戏痴”,也因此声名远扬,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初冬时节,笔者采访了王斌祥。说到唱戏、唱耍孩儿,他无比坚定地说:“戏比天大!不能把戏当儿戏!”
自幼喜爱耍孩儿戏曲
喜爱戏剧的王斌祥,从小家门口就是戏台,逢年过节的戏剧演出,他虽然听不懂但喜欢追着看。由于长相俊、嗓子好,王斌祥上小学时就进了学校宣传队,经常代表学校到外面演出。1975年,应县艺校到王斌祥所在中学挑选演员,13岁的他凭借一曲《小小竹排》从3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者。
得知儿子被艺校挑中,在县委办工作的父亲坚决不同意,练功、下腰、年龄小就要离开家去吃苦……王斌祥的坚持最终让父亲松了口。“机遇来了就要抓住,喜欢这一行再苦也愿意。”回忆起当时,王斌祥仍然不觉得后悔。
1979年,在大同市政府的扶持下,大同市艺校招收了第一届耍孩儿专业班。王斌祥凭着扎实的基本功考入大同市艺校,师从高宪(艺名三娃旦)、孙有等名角,开始了为期3年的学习耍孩儿生涯。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王斌祥像海绵一样吸纳学习,压腿、下腰、拿顶……从开始的两分钟到五分钟再到后来的十分钟,年龄偏大的王斌祥,更是比别人辛苦得多。
“当时班里我岁数最大,练功最适合的年龄已经过去了,只能比别人多下苦功,腿拉伤也要去练。”谈起当时的苦日子,王斌祥唏嘘不已。
1981年,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优秀青年演员好唱段评选,王斌祥演唱的耍孩儿代表剧目《扇坟》猪八戒唱段,被评为优秀青年演员好唱段奖。
“那次获奖让我感受到听众对我的认可,让我对耍孩儿的学习更加信心十足,学校老师也对我更加注重。”提到第一次获奖,王斌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唱功得到认可,为他的大师成长之路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的全面恢复,晋北戏重放光彩,此时的王斌祥,已经正式出师。1982年,他们第一批毕业班组成大同市耍孩儿剧团,排演《狮子洞》《打佛堂》等。王斌祥戏虽不多,但那俊俏的扮相、扎实的唱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凭着过硬的基本功,他很快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在耍孩儿低谷期坚守
耍孩儿的鼎盛时期只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港台音乐、霹雳舞、西方电影、电视机的普及,耍孩儿和中国大部分戏曲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群众对耍孩儿的热度一下降到了冰点,耍孩儿经历了短暂的复兴又归于沉寂。
改行、动摇,剧团人走了一多半。美好的事物总会有执着的人去维系,王斌祥和妻子薛瑞红选择了坚守。“那时一个月挣80元,其他转行人都挣200多元了。”但王斌祥无怨无悔,“自己打小就学了这个,总要有人传承下去,离不开了!”
困难时期,可谓是举步维艰,演一出戏只挣3块钱的艰苦时候让王斌祥记忆犹新。“下乡给老百姓演出,观众大声的叫‘好’给了我坚持的动力,这对我是一种认可,一种鼓励。”因为坚守和执着,他拒绝了知名大院团的邀请。他舍不得放弃为之付出太多的耍孩儿剧种,同时也坚信,曾经那么受当地人欢迎的耍孩儿,会有复兴的那一天。
慢慢地,寒来暑往,耍孩儿的发展经历了低谷之后,又缓缓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传统剧目上,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使人们的心境渐渐地平和下来,也使那些真正有艺术底蕴的东西,开始逐渐显现出了魅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戏曲发展的政策,戏曲的春天来了。
王斌祥说:“我从事耍孩儿这个职业几十年,从我的生活经历来看,任何事情它都是有一个轮回,总是从高峰然后到低谷,经历过曲折坎坷,又能重新回到原来那个位置上,总是脱离不了这个轨道,就像我们画了一个圆,还是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从艺30余年,经历了耍孩儿的起起落落,王斌祥的艺术生涯和耍孩儿早已融为一体。
传承耍孩儿求新求异
2002年,王斌祥正式接过大同耍孩儿剧团“大当家”的重担。十年磨一戏,经过多年的沉寂,耍孩儿再一次回归人们的视线中,随着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经过对耍孩儿剧种的审查、评审、论证,使之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第二批保护试点项目。2006年,登上了国务院批准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王斌祥和妻子薛瑞红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雁北耍孩儿”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发展。“想要让耍孩儿传承下去,就要往前走,不断创新。”2007年,王斌祥利用当时申请的100万元扶持资金,编导新的大型耍孩儿戏剧《琵琶声声》。“编那一场大剧时,就像着了迷一样,走路在念、买菜在念、睡觉也梦着剧本……”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新剧参加中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喜获金奖。
“耍孩儿难学难精,需要从小练起,没有坚守和执着,很难有所作为。”王斌祥略带心痛地告诉笔者,由于学戏苦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学,招生本来就困难,而且耍孩儿不像其他戏剧,培养出两三个好苗子也组不起一套班子,有些好人才也根本留不住,这门传统戏曲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为了使耍孩儿这一珍稀剧种、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真正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王斌祥多方奔走、呼吁,在大同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03年,剧团和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联合招收了三年制、五年制耍孩儿班学员共计70余名。王斌祥手把手给学员传授技艺。2010年8月,择优录取耍孩儿三年制、五年制学员40名,为耍孩儿剧种传承和发展输入新鲜血液。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和实践演出,这些年轻的学员已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为了使耍孩儿剧种健康传承和发展下去,2013年,王斌祥积极主动和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再次联合招收了耍孩儿六年制学员18名,市艺校聘请王斌祥为客座教授。他的妻子薛瑞红,艺名小小飞罗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被聘为客座教授。他们举行了收徒拜师仪式,这为今后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王斌祥带领全体演职人员积极进行“非遗公益性”宣传演出、文化惠民演出。他们开展的进校园、进社区、进社会福利院、进老年公寓等演出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被亲切的称之为“农民自己的剧团”。
“戏比天大,不能把戏当儿戏!”王斌祥说,“现在,我肩负着一种承上启下的重任,我有责任把耍孩儿从老一辈那边把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东西继承过来,然后把它传给我们的下一代。让后人更能热爱耍孩儿,并将戏曲精粹一代一代传下去。不但要传好,而且要发展创新,最后把它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层次。”
【相关链接】
王斌祥,1962年生于应县,1982年9月毕业分配到大同市耍孩儿剧团,工作至今。其主要代表作品:《扇坟》《血溅乌纱》《打佛堂》《血手印》《琵琶声声》《布衣知府》《清风亭》《在法律面前》等,曾荣获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调演“一级优秀青年演员”奖、第八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和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暨中国民间戏剧大赛“最佳表演”奖、第十一届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杨晓明 仝雄成 文/图
来源: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