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园之美,应自乡愁深处体味
阡陌交通,晨钟暮鼓,鸡犬相闻,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月9日,记者从晋中市驱车半小时,走进现实版的世外桃源,东赵乡后沟村,眼前豁然开朗。这座浓缩了农耕文明的经典村落,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业,既保留了村庄原始的古朴风貌,又搭建了崭新的二层洋房,兼顾传承与发展,一派农民富足、乡村繁荣的景象。
乡愁产业打造“诗与远方”
“这是很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体验一下窑洞温暖的大炕,杀羊吃烧烤,在院子里举起麦克风高歌一曲,别有一番风味。”在景区总经理岳根生的带领下,记者们来到了一家窑洞农家乐。“今天带着家人来到后沟村,漫步乡间小道,听着导游给我们讲述村子的历史故事,领略北方民俗文化的魅力,心情放松而愉悦。”来太原的王女士正坐在窑洞里悠闲地喝茶。
窑洞农家乐里其乐融融
走在后沟村景区,你会看到,砖窑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各式极具北方色的土窑洞依山就势,还有精巧的古戏台和千年寺庙。岳根生乐呵呵地说:“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小杂粮、梨果、手工艺品等,还为剧组充当群众演员、依托企业就业创业,人均收入逐年增加。”
一边是最具价值的古村落,另一边则是整齐的新村。村民范润枝正在兴高采烈地装修自己的新别墅,她难掩内心的喜悦:“我们后沟村民通过旧宅置换的方式,由原来的老旧房屋搬入82栋小别墅和一栋32户的4层单元楼,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按照规定,我们家置换了两套别墅,还有几万钱,日子越过越红火哩!”
农耕底蕴、乡愁记忆、幸福生活,这是东赵乡后沟人曾经的梦想,如今美梦成真。东赵乡后沟村对旧院落进行修复保护,开发指尖、舌尖、视野、节庆4种“乡愁产业”,展现出“村民居住在别墅中、耕作在田原上、活动在景区内、沉醉在民俗里”的新画卷。
温室大棚孕育新的生机
位于榆次区东部丘陵旱垣区的东赵乡石羊坂村,则依托温室蔬菜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呈现出了“一户一宅一温室、一村一品一模式”的新风貌。
温室种植火龙果
“你看,这绿油油的枝条舒展地生长,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个啥。”48岁的村民白生娥笑得合不拢嘴。她对记者说:“这是去年九月份种上的火龙果,虽是南果北种,但是很好养。一根苗12元,已经结过一次果,又大又红,口感很好,一个果子达一斤多,预计一年收入达4万。”
64岁的村支书记边旭东对记者说:“过去的石羊坂曾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贫困小山村,我当书记三十年了,最开始村民就是种西葫芦、西红柿,有时候一年才能挣一万块。”
石羊坂村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产村融合的发展思路。边旭东自豪地介绍:“石羊坂通过发展集蔬菜、养殖、沼气、棚面集雨旱井四位一体的温室大棚,农户的住宅与大棚相连,农户在大棚中养猪、种菜,猪粪用来发酵沼气,温室外的集雨旱井用来浇地,实现了循环经济的综合利用,又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下一步,村委计划将对旧村复垦平整的293.99亩进行整体流转,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林果业。”边旭东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利用后沟旅游带动和石后线拉动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采摘业,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变样处处彰显新风尚
如今,伴随着产业发展,东赵乡各个村庄的面貌也变美了。以石羊坂村为例,幢幢新楼拔地起,条条村道流溢彩,片片田园丰收景,处处文明新风尚。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放飞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梦想。
东赵乡石羊坂村新建的洋房
“在晋中市拆违治乱提质行动中,全村动真碰硬累计拆除私搭13处、违建1处,治理乱堆27处、垃圾150方,新建围墙1000余米,安装大门56组,喷绘3000余平米。”东赵乡政府党委副书记郭建平对记者说:“区委对石羊坂高度重视,在整治的同时实施了改水、改气、改电,还帮助该村建设污水处理站,真正打造出节能环保、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说起村庄的改变,郭建平满是自豪地介绍,石羊坂村以广场文化、村道文化等建设为抓手,组建锣鼓队和广场舞队,定期开展活动,“星级家庭”“文明户”不断涌现,“好婆婆”“好媳妇”层出不穷,文明风尚得到弘扬,“家庭和谐、乡风文明”的文化魅力不断彰显。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为了响应号召,石羊坂村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到富的转变。未来,我们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农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转载于:山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