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我省各地以深度贫困村为重点,围绕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等重点问题,“六环联动”有序推进整村搬迁,一个个安置点成了群众喜爱的新家园。图为岢岚县广惠园集中安置小区。 本报记者史晓波摄
吕如堂(右二)和乡亲们在交流。本报通讯员石磊摄
亮点数据 制图刘铁军
解决深度贫困,要有深度举措。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习近平
聚焦重点 强化措施 确保成效
本报讯(记者李全宏)家住代县滨河移民集中安置住宅区的韩虎生,一年来好事连连。6月14日,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先是全家从偏僻的赤水掌自然村搬到了县城,后是二儿子学会了焊接技术,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和韩虎生一样,去年赤水掌村20户32名贫困人口全都住进了新房,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一年来,我省聚焦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出台《关于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意见》,采取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办法,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等问题,确保搬迁工作规范有序,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已有1271个村完成搬迁,1496个村正在进行搬迁入住,583个村的安置点工程已全部启动,2019年底前搬迁群众将全部入住新居。
强化资金统筹,实现群众应搬尽搬。精准识别是搞好整村搬迁工作的前提,我省各地根据搬迁户的住房安全、户籍情况、在村居住等3方面6种情形,分类制定补助标准,结合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精准识别搬迁对象,解决“人”的问题,实现应搬尽搬。在资金筹措方面,严把政策标准,严控建筑成本和安置房档次,合理控制集中安置费用,在保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各县强化项目拼盘,统筹整合交通、卫生、水利、电力等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降低贫困群众自筹,解决“钱”的问题,确保了整村搬迁工程进度。
突出权益保障,确保群众生活安稳。我省在整村搬迁的实践中,规定旧村承包地、宅基地、还林地所有权仍归原村集体,经营权、收益权继续由原承包人所有;坚持住新房、拆旧屋,逐户落实搬迁安置与旧房拆除双签协议,建立旧村宅基地腾退拆除奖补机制,包括同步搬迁人口在内,人均补助1.5万元;搬迁村树木、林地属集体所有的,收益由集体成员共享,属于农户的,颁发林权证,仍由农户所有和经营;按照“就近并”“重新组”“自然销”原则,进行村庄销号、行政村撤销。搬迁村撤并后,“两委”成员待遇不变,作为村民小组的独立经济单元性质不变,脱贫攻坚期内原转移支付继续保留。这些措施的落实解决了搬迁村的“地、房、树、村”等问题,维护了搬迁群众的权益,保障了贫困群众在新安置点稳定生活。
重组产业结构,确保群众能稳步致富。我省易地扶贫搬迁涉及贫困人口37.9万人,其中整村搬迁贫困人口占39.8%。在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接续上,我省根据搬迁户的具体情况采取“一户一业”或“一户多业”的方式,安置点在农村的,突出小杂粮、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载体,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安置点在城镇的,与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统筹安排搬迁户数与就业岗位。
老吕的三年之约
黄昏的余晖下,熙攘的宋家沟村安静下来。村西口党存富家石砌的门板后,家狗使劲地摇着尾巴,一个被拉长的影子推门进来,“老党,明天买牛去,营生越早越好。”说话的是吕如堂,村里人称呼“老吕”,他拿着一份刚收集到的牛场品种名单,来和大伙儿商量成立养牛合作社的事情。
打小长在岢岚的老吕,却操着浓重的宁武口音。2017年,55岁的老吕带着老伴从老家甘沟村搬迁出来,旧村离城25公里,反而与临县、宁武一山之隔,吃水得去宁武肩挑。老吕虽有90亩土地,但种一半荒一半,收成全要“看天”,靠着外出打工,生活不算拮据。有着国家的好政策,老吕只掏了8000元就搬进了宋家沟村的新家,但一场车祸让家里突遇变故,亲人离世,自身落下腿疾,老伴被查出患甲状腺癌,家里入不敷出,被动态调整为贫困户。
“咱不是懒汉,靠别人起不了山。”旧村30亩土地退耕还林,老吕年底能领到1万元补助,但他不等不靠,主动申请当上了护林员。每天骑着摩托车去山里执勤,有时候就干脆住在当地,每月能收入800元。年初,县里在旧村原址盖了养殖圈棚,爱动脑筋的老吕听说肉牛市场稳定,风险较小,于是动员周围的8名贫困户一起买牛搞养殖,谋划脱贫。这几天,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商讨买牛事宜,老吕见过世面,思维活泛,大伙儿都信任他。
“就养西门塔尔牛,价格不贵,母牛难产率低,适应咱这气候。”老吕思忖片刻, 捻灭烟头,给大家拿定了主意。按照市场行情,每户申请到的5万元扶贫贷款能买3头牛,每头牛县里还给补助300元。按照老吕的想法,合作社瞄住市场最抢手的,只卖牛犊子,3年后小牛出栏,不仅回本,还能见到效益。定了肉牛品种,大伙儿接着讨论决定,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集中养殖的办法,每家轮流回旧村看护照料,剩下的人各干各的活儿,两不误。“风险咱们一起承担,3年之后见成效,我相信不会差!”老吕看着大家。“同意,好日子风吹不来,说干就干!”大伙儿响应着。如此,宋家沟村贫困户自发成立的第一家养殖合作社“揭牌”了。
沿着平展的红色石板路,记者跟着老吕回到家中,褐色大门上钉着一个写着“共产党员户”的标牌,屋内墙上,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格外醒目。“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咱宋家沟,我有福气,不仅握了手,还搭上了话。”1年过去了,老吕仍难掩激动。老吕说,自己是老党员,摆脱贫困更应该起带头作用。他与记者约定,3年后再来,合作社一定越办越好,日子一定翻个个儿。
本报记者杨文俊
记者手记
勤劳实干有希望,不等不靠谋脱贫。在党和国家政策优惠倾斜下,像老吕这样的贫困户搬出了贫困的大山,但他们不“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要稳得住,能致富,除去政策的帮扶,自己也主动脱贫。只有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观望,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点一点地改变贫穷面貌。
大家说
大宁县三多乡岭头村村委会主任 闫成平
整村搬迁的好处太多了,最高兴的是孩子可以就近上学了。我们村辖区内原有12个自然村、34户104人,2017年都搬迁到了岭头村。老村子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差,一到下雨、下雪天就出不了门,吃水也很困难,最头疼的是孩子上学的事。整村搬迁后,大家的生产生活气象一新。村民们都说,整村搬迁“搬”出了好日子!
壶关县店上镇安置点阳光小区杨孝则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我从桥南自然村搬到店上镇安置点阳光小区的变化太大了,原来的村地处山沟,交通不便,吃喝拉撒全靠二亩薄田,现在住的房子1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厨房、卫生间都配备了。对我来说,不仅是换了个房子,更是换了个活法。镇里有成熟的商贸集市,打工的机会也多了。许多村民把自家土地流转后,就近打零工,一天能挣到50元到80元钱,补贴家用肯定是够了。
兴县瓦塘镇镇长王志辉
走出大山思路宽。就拿兴县瓦塘镇来说,面对繁重的搬迁任务,镇里实行包政策讲解,包入户对接签订搬迁协议,包保证金收缴,包纠纷矛盾处理,包后续产业跟进的“五包”到位办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在“四个”新村集中安置。搬迁过程中做到了家家满意、户户开心。现在住上新房的贫困户,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大家有的学技术,有的打零工,都开始琢磨如何发家致富了。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