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平顺县立足资源禀赋,做优做强中药材产业,趟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也是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源头活水。
平顺县依托自然优势,将传统中药材产业确立为脱贫攻坚战略性支柱产业,做优做强中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太行山区产业扶贫新路。2017年,平顺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56万亩,直接带动贫困人口3.5万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600元。
全域化布局,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平顺县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中药材产业,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中药材分布状况,对全县进行全域规划,布局了以潞党参、连翘、山桃、黄芩、黄芪、柴胡、欧李等七大道地药材为主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全域化、差别化、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体系。
6月27日,青羊镇路家口村,村民赵月珍聊起了中药材,她说:“原来1亩地玉米种3年得2000多元钱,要是种柴胡3年就是5000多元钱。”路家口村的许多村民和赵月珍一样,都是第1年柴胡跟玉米套种,第2年和第3年收割柴胡,不仅多出1年的玉米收益,还能拿到种柴胡的高回报。
汽车在崇山峻岭间行驶,浊漳河在谷底奔流,空气中弥漫着药草的芳香。平顺县农委主任刘忠虎指着漫山遍野的中药材说道:“现在,全县种植中药材的重点乡镇有7个,占乡镇总数的58%,种植中药材的行政村有202个,占总村数的77%,全域化布局中药材,让我们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注重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扶贫产业不漏一村,不落一户。中五井乡北头村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双赢合作社共吸纳108户农户加入,主要种植党参。合作社理事长原红玉介绍,去年全县党参总产量500多吨,北头村就卖出去230余吨,仅此一项就有1000万元的收入,合作社不但壮大了,农户也增收致富了。双赢合作社是平顺县159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中的一个典型,其“专业合作社 基地”是众多经营模式中的一种。
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银行等主体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政府通过完善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对种植中药材贫困户每亩补贴200元至400元,对采摘中药材的贫困户按收入的2%进行补贴,对集中连片种植中药材50亩以上的,给予村集体每亩300元补贴;企业通过雇用流转户和贫困群众从事田间管理、中药材购销服务和产品深加工,增加工资性收入,企业还与农户签订订单、保底收购,降低贫困户市场风险;合作社通过将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和资产资源折股量化为股权份额,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银行则通过推进“新农贷”“富民贷”“强民贷”,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在种植环节,在每个乡镇建立标准化试验示范推广基地500余亩,选育推广适宜平顺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形成了粮药间作、退耕还林种植、通道绿化种植、荒山造林间种、人工撒播野生种植等5种种植模式,全县一半以上的贫困户种上了中药材;在销售环节,建立了“1部、10站、50个联系点”的中药材网格化收购体系,在县城建立了以振东集团为主的1个收购部,在重点乡镇设立10个收购站,在重点村设立50个收购点,确保农户中药材“种得出,卖得快”;在仓储环节,建设了全国四大仓储基地之一的振东仓储基地,确保农户种植中药材“应收尽收”;在精深加工环节,引进培育了振东集团、双喜科技、飞龙药业等一批中药材企业,研发生产了潞党参口服液、党参茶、党参脯、连翘茶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县扶贫办主任赵彦伟告诉记者:“平顺中药材已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十大产业扶贫范例之一,青羊镇山南底村目前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仓储基地之一,全县中药材产业已形成种植、收储、加工、运销 一条龙,广大农户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受益。”本报记者 李全宏
来源: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