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大战役”——大宁突围
大宁穷,是我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达27.2%,深度贫困村占25%。
大宁穷,沟壑纵横资源少,荒山荒坡平地少,去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临汾市的0.34%。
一面是贫困交加,一面是生态脆弱,如何在两者间找到结合点?如何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
寻求突围的大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在省委“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决策部署的指引下,开拓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创新之路——实施购买式造林,在兴林增绿中让群众增收脱贫。
春意萌动,新绿初绽,植树造林正当时。连日来,记者奔走在大宁县荒山沟壑、山庄窝铺,聆听他们写在大地上的绿色故事,感受他们追求生态脱贫的澎湃激情。
[市场运作]农民栽树、政府买林
大宁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是块“经济洼地”。
“洼地”之“洼”,在区位偏僻、在生态脆弱、在基础薄弱。为冲出“经济洼地”,大宁人苦恼着,也在不断求索着。
创新造林机制,推行购买式造林,实现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双赢——这是大宁决策者的共识。
购买式造林,2013年首先在我省黑茶山林局试点成功;2015年开始全省推广。
何谓“购买式造林”?简单地说,就是由政府制定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回购。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扶贫攻坚战,在大宁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响亮打响。
在政策上,成立了生态扶贫领导组,制定出台了《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管理办法》《大宁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等10个文件,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
在方法上,确立了“县要有重点,乡要有工程,村要有精品”的原则,做到点面结合,点上出样板、出思路,面上出规模、出效果。
在机制上,规定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左右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根据林业部门规划先行投资投劳造林,经专业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
欣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了曲峨镇白村的购买式造林,2017年造林面积达3500亩。合作社领办人冯明星说,这种创新方式有效激发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从“要我造林”变为“我要造林”。同时也让承接主体一开始就有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
“别看种树是体力活,以前可轮不上咱贫困户。现在是政策给我们吃偏饭了,跟着合作社种树,一天能挣100多,还愁脱不了贫?”白村的冯传堂乐呵呵地说。
创新的造林机制为大宁播撒了更多的绿色。数据显示:近两年完成的购买式造林成活率均超过96%;2017年造林投入资金达到了5716.56万元,几乎相当于“十二五”期间的总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县计划造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将提高至46%。
“购买式造林赋予了贫困户与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的权利和自由,为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架起了桥梁与纽带,其最大亮点是把造林者的切身利益与造林成效的好坏直接挂起钩来!” 县委书记王金龙说,购买式造林的理念是政府花钱买活树、花钱买结果,是极小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率。
[转化路径]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逐绿而行,何以留富于民?
“造林合作社”让靠山吃不了山的地方有了新抓手,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打开了新通道。
先看一组数字:大宁县已正式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37个,合作社社员1991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578名;去年全县购买式造林5.3万多亩,生态脱贫1562户469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3%。
白村是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两个试点之一。2017年,全村造林3500亩,使80户200人实现了脱贫;3年后,村里14个贫困户户均拥有250亩的林木,家家将拥有一笔可观的家庭财产。
走进白村,只见山峦上整齐排列着鱼鳞一样的小土坑,坑窝窝里的小树枝已吐新芽,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田野里孕育着新的希望。
幸福地看着满眼新绿,66岁的冯还堂忘不了往昔在贫穷日子里的挣扎。为了养家,种地、下煤窑、炼铁矿,老冯啥都干过,可辛苦一年,日子却过得紧巴巴。如今在家门口种树,不仅不误农活,而且手里还有了活钱!他给记者算起了账:“一年劳务费1.2万多元,家里3口人,每人平均4000多块钱,这脱贫就没问题了!”
视线转向徐家垛乡索堤村,造林播绿让这个小山村气象一新。
只要有空,村民贺保生都要到山上转悠,看哪棵树需要培土、修剪,有没有毁林、毁苗的。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承包的造林任务,可得保证成活率了,否则政府就不回收,咱也就没钱赚了!”
“66岁了,我这岁数打工没人用,能在村里干点零活,还挣这么多钱,想不到啊!”贺保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两口种几亩薄田,年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加入村里的造林合作社后,仅靠种树就收入1万多元。
播撒绿色,憧憬未来!
抓住被省林业厅确定为“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和“资产性收益扶贫试点县”的机遇,大宁县大力开展资产性收益扶贫试点工作,推广“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鼓励县域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群众以个人拥有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以及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以股权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目前共有2个合作社与221户群众签订入股合作协议,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
“增绿增收两不误!造林专业合作社既能弥补多年以来大宁形成的生态‘短板’,又能激活山区土地、劳动力等各种资源,给贫困群众带来脱贫增收的希望。”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说,根据规划,大宁县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1.6亿元,实现20万亩荒山荒坡造林绿化全覆盖,带动3529户9881人脱贫。
[创新力量]完善市场,跟进保障
在生态扶贫的方式中,购买式造林是起步较晚的一个,但一出现就以意义多元而备受关注和青睐,并成为破解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衔接不紧问题的“金钥匙”,让一个个贫困山村变得秀美,让一户户贫困家庭焕发生机。
就大宁来看,购买式造林尽管成果丰硕,可由于造的多是生态林,树木生长慢、周期长,加之变现和交易环节的不完善,也面临易“存”难“取”的尴尬。
如何让购买式造林释放更大的潜能?大宁县不仅注意当下,还把目光投向了长远——注重创新,在更多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建立森林市场。具体做法是依托县不动产交易中心建立森林市场,促进林权的交易和流转,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用市场的办法,调动贫困群众和社会资金投入造林,实现生态绿化、老乡脱贫。王金龙说:“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确立林价体系,建立森林市场,赋予老百姓拥有产权的林木以自由买卖的权利,让森林成为商品,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
——率先设立了“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为了巩固造林成果,给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经济支撑,县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拿出150万元,对全县未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生态林和达产达效前的经济林,给予每年每亩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以支持群众稳定脱贫,巩固造林成果。
——探索碳汇扶贫新途径。大宁县着手探索开发和销售生态扶贫林业碳汇和光伏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盘活碳汇功能,增加群众收入。
——推广“购买式造林”的成功经验。为让百姓能更充分地参与融入交通、水利等领域,大宁将“购买式造林”的改革试点先行移植到了这些行业,分享发展红利。目前,《大宁县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的意见》《大宁县深化造林护林营林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配套技术人员相继培训,一场创新春潮汹涌而起!
以交通领域为例。县发改局局长任春平算了一笔账:到2020年前,全县要完成总投资8760万元、219公里通自然村道路的建设任务,若全部由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实施,工程将为合作社创收650万元。按照最新的脱贫标准,通过让农民参与道路建设后,可使1625人从中受益,带动542户实现人均收入超4000元。
绿色,是生命活力的象征。今天的大宁,生态与脱贫的“双赢”已经生动地呈现出来。我们期待,三晋大地能有更多的“大宁”,在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两大战役”都高歌猛进!本报记者 赵建军
转载于: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