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到吕梁城际直达列车的开通,扩大了我们方山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和三晋名山北武当山的知名度,增加了来参观的游客数量。今年以来,慕名到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故居和北武当山的游客带动了周围的经济发展。”8月22日,方山县副县长、北武当山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瑞雪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数据显示,2017年,方山县累计接待游客180.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56%、32.93%。
据了解,于成龙故里来堡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北武当山脚下,距离景区通道仅3公里,为了提升方山县的旅游品质,该县将北武当山、于成龙故居、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有机整合,组合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养生游、文化游”,使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在整合中实现了互补。与此同时,该县将发展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相结合,引导当地群众在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发展高品质农家乐上下功夫。
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研究会学者武有平说,于成龙“于糠粥”广为人知,特别是“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的民谚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研究发现,“于糠粥”即由炒糠磨粉、荞麦面、黄豆粉这些粗粮加工而成。“这个以往最不起眼的糠炒面,却是现代人追求平衡营养的粗粮集合,在于成龙故里来堡村,有心人专门做起了于糠粥品牌的糠炒面生意,目前销售良好,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精准扶贫。”于成龙廉政文化园董事长高林清说。
除此之外,来堡村村民还把当地农家特产“小米钱钱”“山蘑菇”“木耳”等跟糠炒面混合销售,仅此一项,就让来堡村的10多户农民受益。
不仅于成龙故里来堡村的村民在文旅产业中受益,北武当山周边的好多村子也瞅准文旅商机,办起了农家乐。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脚下的下昔村连家坡,办了一年农家乐的村民牛巧连说:“去年以来,到底接待了多少游客,我也说不清,反正是本省的不少,外省的也有,特别是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的游客很多。”
回想起前些年的光景,牛巧连说:“乡亲们都是守着几亩薄田,靠种庄稼过日子,从没想到有一天会靠北武当山过上好日子,自己也能过一把当老板的瘾。”如今,牛巧连投资70余万元的北武当山农家乐宾馆年收入20多万元。
牛巧连是方山县文旅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政策的受益者,但不是唯一的。张瑞雪告诉记者,如今北武当山脚下的村民都享受到了文旅产业开发带来的实惠。方山县的文化旅游接待量也由先前的每年2万多人次增加到现在的180多万人次,文旅产业产值从无开始发展到去年以来的5亿元,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本报记者 孙蕊 本报通讯员 闫卫星
来源: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向斌